洛珞本人甚至就在现场巡查关键节点的应力监测数据。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海神”的实时路径严丝合缝地紧贴着三天前模型精确规划出的那条蓝色轨迹线,几乎没有丝毫偏差。
最大风力的实测值也仅在预测值上下微幅浮动。
在洛珞的精准调度下,工程团队利用风暴前的强风间歇期,争分夺秒抢装完成了激光驱动阵列的防护外壳,并在大雨降临前对所有关键电气接口进行了深度防水处理。
……
伴随着风“海神”过境的最后一丝余威散尽,盘古堆工地重新沐浴在刺眼的探照灯光下。
海风虽然湿冷,但指控中心的空气中却弥漫着灼热的惊叹。
副总工王世峰站在略有积水的场坪上,看着几乎完好无损的核心施工区,不由的感叹着:
“这次的天气预报简直神了,说风几点到、雨几分停,它就真一分不差!咱们抢出来的这三十二小时关键窗口,顶得上平时干半个月!”
他转向正低头检查设备防水密封的洛珞,眼神炽热:
“洛总,您搞那个‘珞珈-曙光’气象模型……也太厉害了!”
周围的工程师们纷纷附和,满是对奇迹般精准预报的震撼。
这半年来洛珞一次次“未卜先知”般化解工程危机的形象,被这场完美避开的台风推到了新的高峰。
他却像没听见这些赞誉,检查完接口密封胶的固化情况后直起身,眉头习惯性地微蹙,脸上没什么波澜。
“气象条件只是工程变量之一,NS方程解的应用核心在堆芯冷却流场稳定性计算,应对台风是顺手。”
洛珞的声音平静无波,在众人的狂热气氛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从工装裤口袋掏出仪器,指尖迅速滑动着复杂的应力云图:
“‘海神’虽然过去,但7B区基座的残余潮气可能会影响下一阶段的超导磁体冷缩焊接,需要加一组高频热风除湿,参数我已经发系统里了。”
众人一愣。
原以为洛总会对气象模型大获成功多少表露一丝自得,谁知他一开口就精准点向下一个技术细节,仿佛刚才那场足以载入气象史册的精准预测只是给自家菜地搭了把遮阳伞那样平常。
没人知道,几年前洛珞在演算纸上攻克那道折磨了数学家近百年的流体方程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解决聚变堆第一壁材料循环冷却系统中的湍流能量损失。
台风的威胁只是在模型验证期间偶然冒出的“应用分支”,他随手优化了几个参数扔给了气象院的齐老团队,几乎没再关注。
直到这场超强台风将黄泽岛纳入擦边轨迹,他需要精准的台风登陆时间,才想起有这么一回事。
就这样他和气象台的同志们,再次一同优化了预报的模型,也就是让众人惊叹不已的‘珞珈-曙光’气象模型了。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为了盘古堆的顺利完工,随意为之的一次模型制作,一共也没耽误他几天时间。
殊不知他这位N-S方程证明者的随手而为,省下了气象台那些科研学者们多少的时间精力。
毕竟……双方对N-S方程和流体力学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其实洛珞虽然在在这个问题上断层式领先,但国内擅长偏微分方向的人才也并非没有。
只不过就像他的老师陈教授,还有那些他相熟的顶尖学者们,要么在各大高校任职,要么则是在各个研究所和重要项目上,嗯甚至现在的禺谷站基地里,就有不下十位这个方向的科研人才。
至于气象台……确实没有几个这个方向上的大牛在。
难怪直到十多年后,天气预报仍被调侃为一场豪赌。
暴雨就是预报有雨,大雨就是大概有雨,小雨就是小心有雨!阵雨就是不知道哪阵有雨!
不过,现在随着‘珞珈-曙光’气象模型的诞生,估计以后的气象台应该不会再被如此调侃了。
……
几周后,一份加着最高级别签批的内部通报悄然传遍国家级科研单位,措辞极其低调,内容却石破天惊:
“基于新型数学物理模型的‘珞珈-曙光’气象预报框架即日起列为国家基准平台之一,各相关单位协调系统对接,数据精度偏差率旧基线为16。7%,现需按低于3%标准执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