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笔趣

阁笔趣>草芥称王 > 第138章 朱砂学艺胭脂掉包(第2页)

第138章 朱砂学艺胭脂掉包(第2页)

“那就让他们看看,现在的温暖是怎么来的。”周念冷冷道,“我们可以做一档节目,叫《温床之下》。”

计划再次启动。这一次,他们不再只讲悲情,而是系统梳理“清源计划”与当代社会结构之间的隐秘关联:哪些政策源自当年的认知矫正理论?哪些教育模式延续了记忆重塑逻辑?甚至连某些流行APP的推荐算法,都被发现嵌入了“选择性遗忘诱导机制”??长期推送特定类型内容,使用户自动忽略相反信息,形成认知闭环。

团队制作了十二集纪录片,每集聚焦一个日常现象背后的历史阴影。第一集名为《为什么我妈从不谈外婆》:镜头跟随一名都市白领回乡祭祖,却发现家族族谱残缺不全,长辈支吾其词。最终在一间老屋夹层中找到一本手抄本,记载着外婆曾是乡村女教师,因组织农民读报识字被判“传播异端思想”,最终死于劳改农场。

片子上线当天,播放量破亿。弹幕刷屏:

>“我家也是!”

>“我奶奶每次提到以前就摇头。”

>“原来我们不是没有历史,是有人不让它存在。”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某夜,传承馆外围突然出现十几辆无牌车辆,人员佩戴黑色面罩,在外墙喷涂“忘即是安”四个血红大字。监控拍到其中一人转身瞬间,袖口露出半截纹身??正是当年“守夜人”部队的鹰首图腾。

阿启知道,对方已不再掩饰。

但他也知道,火种已然点燃。

九月一日,新学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传出消息:有教师私自将《父亲的最后一首诗》编入晨读材料;有高中生在作文比赛中写下“我的曾祖父死于被遗忘”;更有大学社团发起“空白日记本运动”,每人领一本无字笔记本,承诺每日记录一件家族往事,十年后统一封存移交档案馆。

十月十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保护“个体记忆权”不受系统性侵蚀。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标志着国际社会正式承认:强迫遗忘,也是一种暴力。

这一年冬天特别冷。传承馆门前的石阶上结了一层薄冰,每日仍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献花、留言、静坐。有人带来老照片,贴在展厅外墙上;有人写下简短句子,塞进投票箱形状的“记忆邮筒”。

阿启常常独自坐在父亲曾坐过的椅子上,翻阅那些陌生人的文字。其中一张纸条这样写着:

>“我不知道爷爷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做过什么。但我记得,每年清明,奶奶都会对着空椅子摆一副碗筷。现在我才明白,那是她在对抗整个世界的删除键。”

他把这张纸条夹进父亲的日记本里。

腊月廿三,小年。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整座城市。凌晨四点,阿启接到程砚秋的紧急来电:“海牙方面确认,‘K-037’基因样本分析完成。结果显示,你体内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神经突触模式,与经历过高强度记忆干预的个体高度吻合??但这不是遗传,而是植入。”

“什么意思?”阿启心头一震。

“意思是你小时候很可能接受过未知剂量的认知调控。可能是疫苗注射,可能是饮用水添加剂,也可能是幼儿园时期的集体心理辅导课程。他们不是在等你继承记忆,是在阻止你觉醒。”

电话挂断后,屋内长久寂静。

窗外雪花纷飞,如同无数飘落的纸灰。阿启望着墙上那幅杜甫诗句的拓片,忽然笑了。

原来他从来不是纯粹的追寻者,而是被设计过的反抗者。他的愤怒、他的执念、他对记忆的执着,或许早就在某个实验室的预测模型中被计算过。但他们漏算了一点:即使程序设定了一切,只要还有一个瞬间的动摇,一丝不愿顺从的疼痛,人性就能撕开裂缝。

第二天清晨,他在《众声录》发布新公告:

>“如果你曾梦见一个叫不出名字的人,请写下他的轮廓。

>如果你家有一本从不打开的旧相册,请拍下第一页。

>如果你听过一句反复出现却不知含义的梦话,请录下来传给我们。

>不必勇敢,不必完整,只要你还记得一点点,我们就还在。”

公告末尾附了一句新增信条:

**“草芥称王,不在战胜多少敌人,而在永不接受被抹去。”**

春天来临时,第一批“共忆法庭”巡回展抵达西北小镇。那里曾是“清源计划”最大劳改营所在地,如今只剩一片荒原。当地居民自发清理废墟,在中心竖起一块无字碑,碑下埋着三千二百六十七个未能找回姓名者的骨灰罐。

仪式当天,阳光普照。一位盲眼老人被孙子牵着手走到碑前,伸手抚摸冰冷石面,喃喃道:

“爸,我带你回家了。”

远处,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老式放映机,观看《父亲的最后一首诗》。画面中,机械钟准时响起,苍老的声音再次吟诵: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风吹过旷野,卷起沙尘,也吹动了插在碑前的一面面小旗。那些旗帜上没有口号,只有一个个曾经消失、如今重见天日的名字。

阿启站在山坡上,望着这一切,久久未语。

他知道,战争仍在继续。

但他也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赢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