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裨将发怔失神之际,他的眼角余光轻晃摇曳,捕捉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影。
他呆板地抬头,视线的正中,一个面貌年轻的将军正抱着兜鍪,朝他们这边走来。
那将军身形伟岸、眉清目明,瞳孔是少有的乌黑色,身上携着寒冷的夜露与滚滚的血腥之气。
裨将连忙抱拳低头。
“将军。”
顾至闻声抬眸,看到了逐渐走近的曹仁。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年龄却与曹昂相仿,只比曹昂大了五岁,将将踏入二十三岁的虚龄。
听闻曹仁年少之时便已精通骑射,却因为“不修行检”,被同乡之人诟病。成年之后,汉王朝动乱不堪,兵连祸结,他从此严法奉令、独当一面,随着曹操南征北战。
顾至对曹仁的认识仅限于此,在姓曹的大家庭中,能给他留下记忆的也就这么几个。
“将军所为何事?”顾至率先开口。
他所在的位置背靠山石,与裨将、郭嘉以及其他人都隔了一长段距离。从曹仁的目光与行进路线来看,这人就是来找他的,旁边可没有别人。
“城中一箭之恩,仁还未向先生谢过。”曹仁肃着脸,拳掌相抵,郑重答谢。
有一点意外,又不那么意外。
顾至想起城中的一幕。
那时,曹仁为了援护无辜幼童,险些被西凉兵砍伤,是顾至及时射了一箭,解了他的危局。
只是……
“将军无需言谢。”
在无关紧要的事上,顾至从来喜欢实话实说,
“那一箭,并非为了将军。”
他当时并不知道底下的小将是何人,只是瞧见西凉兵对年幼的孩童下手,就出手拦了一拦。
救下曹仁,真的只是顺便。
何况,以曹仁的身手,那一刀切中手臂也只是皮外伤,谈不上大忙。
曹仁也猜到顾至出手的缘由,但他郑重的神态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先生因何出手,都为在下解了围,在下无才无德,却也并非不明事理之人。”
当时情况危急,曹仁来不及言谢就加入了战局,但他一直将这件事记在心底。
顾至从马背上“滑落”的时候,他正带着一队精兵在林外游弋,清扫行军留下的痕迹。
回来后,他又忙着安排士兵,处理诸多事项。直到忙完了所有重要的事,他才得空来找顾至,郑重言谢。
“时势殊异,无法筹备重礼,若先生不嫌弃,还请收下此物。”
曹仁解下腰间一柄环首短匕,递向前。
顾至不想继续纠缠这个事,接过短匕,转而问道。
“将军救下的那个孩子,可还安好?”
“那孩子姓马,叫马季,应是按齿序取的小名。”
曹仁道出幼童的来历,
“他原是三辅人,跟随家人迁来温县。前两日,温县人丁流亡,他家人在那时不见了踪迹。不知是出了意外,还是独自上路,把他一个人丢下,自生自灭。”
身逢乱世,朝不保夕。帝王被鸩酒毒死,顶尖世家被灭族,高官被烹杀……权势者尚且存亡未卜,更遑论位于底端的平民?
他们失去栖身之所,既无力抵抗兵燹,也无法抵御天灾,只能百般艰难地求生,饥肠辘辘,甚至不得不“易子相食”。
如同《七哀诗》所写的那般,在这扭曲的人世,弃子竟成了一种相对而言的仁慈。简直荒诞。
曹仁心中沉重,不愿继续深思。
他说了一些客套话,正要转身离开。倏然,曹仁发现从淮水带来的裨将正站在他的身侧,呆愣愣地看着自己。
视线下移,他瞧见裨将的左手折成了锄头的形状,正僵硬而滑稽地攒着一只灰扑扑的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