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笔趣

阁笔趣>[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 110120(第25页)

110120(第25页)

祢衡这番攻击很是浅显,谈不上有多厉害。

可糟就糟糕在,听这一番话的是容易产生偏见,更被情绪影响判断的袁绍。

袁绍这人,本身并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公,却极易受个人情绪左右。他曾经因为担心小儿子的病情,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进攻敌方的绝佳良机,还将苦心劝谏的田丰痛骂了一顿。

若只是感情用事,那倒也罢了,可他又偏生与曹操一样多疑,眼里揉不得沙,更极爱颜面。

祢衡的这番话,正巧切中了袁绍最在意的部分,以至于袁绍看向郭图的眼神已夹了几分冷意。

郭图气急,想让其他同侪帮自己说话。但他几次陷害他人,旁人只会对他避之不及,恨之入骨,又怎么会帮忙。

视线寻找了一周,最终落在同郡人荀谌与辛评的身上。

荀谌一如既往,对周围的一切都不甚关注,自顾自地走神,既不发表看法,也不参与纠葛。

辛评倒是有心想为郭图说几句好话,但是他才刚开口说了两句,就被祢衡一个瞪眼,指着鼻尖骂道:

“狼与狈紧贴在一处,打屁互闻,真是又腥又臊,臭不可忍。”

辛评虽不是顶尖世家出身,但也出自耕读之家,哪里听过这等直白又粗鄙的言语。

他怒不可遏地起身,竭力与祢衡争辩,却敌不过祢衡百无禁忌的辱骂。

远在豫州的顾至正在署衙坐着,并不知道袁营那边因为他的一句无心之言而陷入混乱,更不知道有两人因为他的“好建议”而深受其害,差点被骂得脑溢血。

此时,顾至的关注力都在江东的事上。

几个月前,孙策被曹操拉拢,被表为讨逆将军。

远在江东的孙策正忙着收服吴地豪族,平定山越之乱,又要忙着替父报仇,暂时无力顾及北方的战事。

曹操的这番行动,正合孙策的心意。

孙策当即写了一封书信,对朝廷陈述了效忠之心,还送上一个木匣,说是斩下了乱汉逆贼的头颅,让曹司空尽可放心。

曹操不知道孙策口中的“乱汉逆贼”是何人,也不知道孙策让他“放心”什么。

被诛杀的逆贼他并不认识,找了许多官吏辨认,大多都不认识逆贼,只有来自徐州,曾是徐州别驾的麋竺骤然变了神色。

“子仲知道此人是谁?”

听到曹操的询问,麋竺收敛心神,行了一礼:“这是曾经的下邳国国相,笮融。”

笮融?

曹操琢磨着这个陌生的名字,经由亲信提醒,他才想起这人似乎是陶谦的亲信,曾经为陶谦献过许多歹毒的计策。

而且,笮融还是杀死孙坚的祸首之一,与孙策有着杀父之仇。

“这讨逆将军,把自己杀父仇人的头颅送给孤?”

陶谦死了太多年,曹操虽然记得与陶谦之间的仇怨,但他早已放下,更不会在笮融这种恶臣身上浪费太多心神,实在想不通孙策这个“献首级”的举动究竟有什么寓意。

唯独顾至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怔愣了好半晌,去了戏志才的住所。

戏志才仿佛知道他的来意,在给他倒了一杯茯苓水后,不疾不徐地释疑。

“我与孙讨逆做了一场交易。”

戏志才说得轻描淡写,但顾至知道,这当中经历了几年的谋划,要与孙策搭上线,并且达成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始至终,戏志才都不让他插手报复笮融的计划。

顾至曾经想要悄悄嘎了笮融,但笮融这人刻毒且敏锐,逃得飞快,不仅早早逃出徐州,后面更是东跑西窜,让人难以捕捉行迹。

也不知孙策是怎么找到笮融,还成功地将他诛杀。

但根据笮融面上残留的伤势来看,他生前仿佛受了剐刑,绝不好过。

流亡多年的老仇人已经盛了盒,勉强算是了解了一件心事。

但顾至心中另有几件心事,迟迟未解。

那天的“人前人后”之语,因为最近正是多事之秋,荀彧忙于诸事,始终没能抽出时间与顾至坦言。

而关于“如何更改结局”这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顾至虽然早就想好了大致的方略,也探明了荀彧的心结,可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仍然一筹莫展。

同时,不知为何,随着时间的推进,他的心里总盘绕着一些难以落定的焦躁感,像是有一些重要的节点被他忽略,但又抓不住其中症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