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1]。举荐人才,当以才能为先,而不因亲疏而避忌。那三人,确有将才,并非妄言。”
更何况,除了徐质,他与另外两人其实算不得特别熟悉。
再加上三人这些年一直留在夏侯惇的队伍中,随着夏侯惇或出征,或在东郡镇守,顾至与他们几乎见不着面,还真的算不上“任亲”。
曹操疑道:“三人既有将才,明远前些年为何不向孤举荐?莫非是近日方才探明这三人的才能?”
在过去八年的时间里,顾至从未替他举荐过人才,也从来没有提过这三个人。
倘若这三人确实有领军的才能,能在眼下这种危机的情况下独当一面,为什么不早点提?
对于曹操的这个疑问,顾至回复得更加坦然,甚至可以称得上安详:
“主公从未问过,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熟悉的风格,让曹操恍惚地想起八年前,初见之时,让他几次失语的回复。
在曹操恍惚的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戏志才不疾不徐地开口:
“此三人并无功绩,过去几年也并无显眼的表现。”
这句话看上去像是对顾至口中的“将才”表示质疑,却恰到好处地指明了一个重点——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要让这三个人领兵,很难服众,即使顾至向曹操举荐,曹操也很难重用这三个人,何必多此一举。
坐在榻边的郭嘉同样开口帮腔:
“我可不知明远什么时候有了辨识将才的眼光,莫非是因为急主公之所急,方才姑且一试?那三人我从未听说过,是好是歹,总要看了、仔细考校一番,方能知晓。”
郭嘉的这番话,表面上也是在质疑,但他极其巧妙地给顾至递了一个台阶,还顺势抑制了曹操的期待。
万一顾至举荐的这三个人并不能达到曹操的要求,无法统率军队,那也不是顾至的错。
顾至只是为了帮曹操分忧,情急之下,不得不举荐“可能”得用的将才。他本身是一片好意。
至于之前为什么不举荐,那当然是因为顾至本身就不是做这个活的。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个念头,向曹操举荐三个不确定是否有用的将才。
在戏志才与郭嘉的连番助攻下,曹操被成功地引导,想通了其中的关窍。
他方才确实想岔了。顾至本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如果不是现在情况特殊,他又主动提起无人领兵这件事,顾至未必会为他举荐徐质三人。
至此,曹操心中对顾至刚才那些话的疑虑与揣度已完全打散。
等徐质三人过来,曹操简单地问了几个军事方面的问题,发现这三人确实言之有物,对作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顾至的这次举荐,倒不算是看走了眼。
只是,具体操作如何,还要看战场上的实际战果。希望不要像曾经的赵括那样,只知其理,不知其用。
曹操派人将徐质三人送出营帐,又一次转向顾至:
“此三人可为裨将,暂领部、曲。至于主将的人选……”
这是第二次图穷匕见。
顾至偏偏装作看不清匕首,故意郑重其事地提出建议:
“主公身后的曹子廉将军,可为主将。”
好好地在营帐角落站着,却突然被点名,曹洪不由露出呆滞之色。
他虽然也带过兵,但他的带兵能力,只能算无功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