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笔趣

阁笔趣>剑宗外门 > 第377章 天地所钟万更25(第1页)

第377章 天地所钟万更25(第1页)

虞以名大摇大摆,走到了那山谷之中。

却见陈临渊双目闭合,盘坐梨花树下,不远处,秦婴正被陈临渊拘束于原地,动弹不得。

见到这九位魔墟修士,秦婴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朗声呼唤。

“诸位前辈。。。

雪后初霁,山风清冽。李念站在继光庐前的石阶上,望着孩子们扫雪的身影,耳畔是《悔过席》的诵读声,一字一句如钟磬敲入心髓。她忽然记起南宫萤临终前的话:“史非止于竹帛,而在呼吸之间。”那时她尚不懂,如今却已亲见??历史不在金匮玉函之中,而在孩童口中,在老者眼底,在每一片不肯被风吹散的记忆里。

她转身回屋,将高丽来信置于案头,与《全球拾遗计划》的手稿并列。窗外阳光渐盛,照得书页泛出微黄的光泽,仿佛时光本身在低语。她取出一枚铜印,轻轻盖在计划末尾:**“拾遗者不问出处,唯求真声归位。”**

三日后,第一批使者启程。他们并非官差,亦非士子,而是继光庐十年来培养出的游学弟子:有曾为奴婢的苗女阿?,通晓南方古峒语;有自幼失怙的回部少年穆萨,精通波斯商道口传;还有那位藏袍少年洛桑,能背诵三百页《吐蕃王统记》而不差一字。他们携带着小型留声机、拓印纸、摄影镜片,以及一本薄册??《拾遗手册》,内载百条线索,皆来自影阁铁箱中残存的密报与地图。

第一站,是东海之外的琉球群岛。

三个月后,阿?自那霸港发回讯息:在一户渔民家中,发现一卷潮湿的贝叶经残片,以汉隶夹杂古琉球文记载了贞元年间一艘失踪使船的遭遇。船上所载,正是当年被焚毁的《海政辑要》原本!据渔民祖辈口述,此书由一名垂死的汉人水手托付,言“若中原无人记海事,则天理绝矣”。家族世代供奉于神龛之下,视作护宅之宝,直至阿?循图而至。

与此同时,穆萨穿越帕米尔高原,在一座废弃驿站的地窖中掘出一只陶瓮,内藏数十封未寄出的家书。写信者是贞元末年被流放西域的史官后裔,他们在边地秘密编纂《西陲实录》,记录朝廷隐瞒的边贸压榨、屯田暴政与民变真相。最后一封信写于大雪封山之夜:“吾等不知明日是否尚存,然笔不可停。愿后人知,万里黄沙之下,亦有不肯低头的脊梁。”

消息如春雷滚过继光庐。李念命人立即组织译校,并邀请各地语言学家齐聚北岭,成立“拾遗译坊”。书院日夜灯火不熄,纸张翻飞,墨香弥漫。学生们轮班抄录、比对、录音,甚至将部分文本刻成石碑,埋入地下密室,以防再遭焚毁。

然而,风波骤起。

冬末某夜,一支黑衣队伍悄然逼近北岭村。他们身披斗篷,面覆青铜面具,行动迅捷无声。巡夜学生发现异常时,已有三人倒地昏迷,院中多处文献库房门窗被撬。值夜的洛桑吹响骨笛报警,刹那间,全庐灯火齐亮,钟声长鸣。

李念披衣而出,手持南宫萤遗留的短剑立于堂前。片刻后,村民与弟子持火把围拢,形成人墙。那群黑衣人见势不退,为首者冷冷开口:“影阁余孽未清,尔等妄图翻案,不过是重蹈覆辙。”

“影阁?”李念冷笑,“你们早已不是影阁,只是恐惧真相的幽魂。”

对方沉默片刻,忽而扬手掷来一物??是一块铁牌,与李念所得“影阁?夜行”几乎相同,唯编号不同。随即,他们如烟散去,不留踪迹。

次日清晨,李念召集众人查验损失。所幸核心档案皆存于地下密室,未被触及。但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一名昏迷学生怀中搜出一封伪造信件,署名竟是崔衍,内容暗示“继光庐意图结党谋逆,宜速除之”。

这是栽赃。

李念凝视那封信良久,忽然笑了:“他们怕了。怕我们不仅找回过去,更会重塑未来。”

她当众烧毁假信,而后宣布:“从今日起,‘拾遗计划’不再隐秘。我们要让天下皆知??每一本失落的书,每一个被抹去的名字,都值得万里追寻。”

于是,继光庐向四方发出《拾遗檄文》,以白话书写,张贴于城门、驿道、渡口:

>“凡我同胞,无论身处何地,

>若藏有旧书残卷、祖辈口述、异国见闻,

>皆可寄至北岭继光庐。

>我们不问来历,不论立场,

>只求一句真言,一页实录。

>您送出的不只是纸张,

>是照亮黑暗的一寸光。”

檄文传出,反响如潮。

半月之内,信件如雪片般涌来。有岭南老农寄来半册族谱,记载其先祖曾参与修订《农政全书》,因揭露赋税弊端全家被诛;有泉州商人送来一张百年航海图,标注着朝廷从未承认的海外据点;更有远居扶桑的华裔女子,附上一段录音胶带,是她祖父生前反复讲述的“南京陷落夜”??那一晚,无数史官抱着典籍跳入秦淮河,高呼:“宁沉江底,不负信史!”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盲眼老妪托人代笔的信。她自称是李慎旧部遗孀,丈夫死后被贬为贱籍,终生不得入学。但她每日教孙儿背诵《兵策十三篇》,说:“只要还能讲出来,就不算亡。”

李念读罢泪下,亲笔回信,并附赠全套《全史》盲文版。她在信中写道:“您教孩子的每一个字,都是刺破谎言的刀。”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暗流汹涌。

王缙虽被软禁,其门生故吏仍在朝中盘踞。太子少傅之位空悬未补,却有传言称皇帝欲起用其子王砚为史馆监修。此举若成,无异于纵虎归山。

崔衍再次上疏抗争,却被宦官扣押奏章,反遭“谤君”之劾。他愤而辞官,携家眷南下,途中遭伏击,幸得昔日门客拼死相救,仅以身免。此事震动士林,三大书院联名抗议,要求彻查幕后黑手。

李念得知消息,连夜召集群贤议事。有人主张联合地方节度使施压,有人建议公开王缙供词以震慑权贵。唯有她摇头:“武力不能护真,正如强权不能灭忆。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而是超越。”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