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顿了片刻,无师自通地领会了这半句歇后语的蕴意。
“命矣,苦甚。”
“前方有人。”
倏然,走在最后的戏志才开口提醒,同一时刻,荀彧与顾至也看到了林影间的人。
“是二公子与徐义士。”荀彧低声出言,转向顾至,“可要过去?”
顾至颔首。
虽说没有特意过去打招呼必要,但前方是必经之路,除非他们绕道,不然总会碰上。
几人沿着山路而下,缓步前行。
数年未见,徐庶蓄起了寸长的下须,眼中已不再有当初的红血丝,比昔日更多了几分精神。
他的身侧站着一名五尺高的孩童,面容整洁,五官端正,穿着一件新制的布衣,谨慎而拘谨地站在一旁。
顾至等人没有遮掩自己的行迹,正朝着几人方向的徐庶一眼就捕捉到他们的所在。
“戏兄弟,顾郎。”他向前疾走两步,抱拳行礼,“荀侍中,郭祭酒。”
“元直兄,许久未见。”
因着戏志才不好出面叙旧,顾至上前一步,回礼。
略作寒暄,顾至转向曹丕。
“二公子今日也来登山?”
曹丕道:“此处胜景无边,难免逗留,正巧遇见了几位。”
顾至扫到他背后的箭篓与身后整装待发的仆从,明白了因由。
曹丕素来喜爱策马轻裘,田间狩猎,“载驰载驱,聊以忘忧[2]”。如此秋高气爽,天色宜人的日子,正适合秋狩。
郭嘉与徐庶的接触不算深,因着顾至与戏志才的缘故,他与徐庶也称得上是“共饮之交”,此刻见徐庶身边站着一个孩童,顿时起了探问的心思。
“几年不见,元直兄的孩子都这么大了?”
“我并非这个孩子的生父,”徐庶仍是直来直往的脾性,坦言道,
“只是在来此的路上,受他病重的父亲所托,照拂一二。”
说到这,徐庶蓄须的面颊一皱,“我孤身一人,独来独往惯了,着实不知该怎么照顾孩童,倒是让这孩子随我餐风露宿,在外受苦。”
徐庶生性不拘,喜好在外游历。在他为母守完孝后,这些年来,一直在各地云游,居无定所。
曹丕听了徐庶的话,即刻道:“城中有一处宅院,是我长兄所设,为无处可去的稚子提供容身之所。若义士有此需求,可将此子安置在那。”
徐庶心知曹丕这是误解了他刚才的话,出言解释:
“多谢二公子。这个孩子尚有亲人在世,就在许县。我正要依照他父亲的托嘱,将他送到亲人那。”
知晓了缘由,曹丕不再多问:“那便好。”
他背起长弓,询问顾至:“我正要去林中狩猎,先生可要同去?”
顾至看向一侧的郭嘉,郭嘉像是早有预料,直挺挺地往后倒,被眼明手快的荀彧扶住。
在荀彧几近无奈,仿佛在说“你二人莫要再闹”的目光中,顾至遗憾地收回目光。
“下回若有闲暇,再与二公子同去。”